女教师猝死学生冷漠还是知识不足?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教你急救
导读: 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这群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事发学校(泰兴济…
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这群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事发学校(泰兴济川中学)校长称,与传闻有所出入,“事实是,学生第一时间发现了老师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师”。目前,学校正配合家属做善后工作。
不论事实是怎么样,我们都应该掌握一些关于心脏猝死方面的相关知识
一堂45分钟的基础生命支持课就能显著提高中学生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不遗余力地,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员参与,是提高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基本程序上,新版指南可概括“一点、两线、三三制”。
“一点”:只要地点安全,心肺复苏就在现场进行,非专业施救人员用手机呼救,而不是离开现场。
“两线”:分为院外、院内两条线。院内这条线,强调“监测和预防”。
“三三制”: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初级生命支持都强调三个步骤,既目击者“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及时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快速除颤”。
新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实质,就是“The Simple, The Best”,即遵循“简约,就是极致”原则,继续简化流程,让更多的非专业施救者,能及时、更早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因为,心肺复苏简单易行,非专业人士哪怕是中学生,经过1、2小时的规培,就能胜任;因为,自动体外除颤器,这种关键时刻救心脏性猝死生命于万一的简单神器,就是专门为非专业人员救命时设计的!
中国的心肺复苏现状
目击者行心肺复苏和启动除颤(PAD),是心脏性猝死患者存活的关键。
我国心脏性猝死救治的现状基本是:目击者等待急救人员到现场,目击者看着心脏性猝死患者在死亡线上挣扎并死去。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和科技大国的第一城市,2010年“东方的明珠”、“东方的巴黎”上海博会期间,居然最后因法律问题不在现场安放自动体外除颤器。本来就是为非专业施救者设计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在我国被异化为“供专业人士用”,而且大多数地方、默认只有医护人员才能使用。这种事情的后果,就是以下悲剧:相比美国大约70%、日本接近50%的成功率,我国现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1%;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也直逼0%,院外心脏性猝死的存活率也逼近0。造成这种悲剧的主要原因:第一,我国长期以来错误地认为心肺复苏和PAD是“专业人员”的事;第二:少数地方有自动体外除颤器,但使用率为零,主要用于装潢门面、做摆设,或作为申奥等活动的一种道具;第三:这方面的科普工作做得极差,普通没有心肺复苏和PAD意识;第四:在“碰瓷”现象横生的社会,缺少对非专业人员施救者的免责法规,谁敢轻易去行心肺复苏和PAD?
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写明或默认是“专业人士使用”。怎么可能有“专业人士”天天坐在自动体外除颤器前等待别人猝死?
中国复旦大学惠杰教授和方祖详教授等人研制的自动体外除颤器实验样机。原本是救命的好东西,但被行政化“温馨提示”后,又是“供专业人士使用”。
解决心脏性猝死这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在何方?
70%的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是指被看到后的、被识别后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尽管有报道美国个别地心脏性猝死救治的成功率报道可高达30%,但美国心脏性猝死的平均出院率,也仅为6.7%,因此,尽管拥有70%的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但今天即在美国心脏性猝死这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因为心脏性猝死的特征就是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70%的心脏性猝死,不可预测;
——80%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医院外;
——80%的心脏性猝死,是冠心病所致;
——80%的心脏性猝死记录到的初始节律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80%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死亡病例,是死于院前;
——相当大一部分心脏性猝死发生在貌似“健康”的中年人群中,对这部分貌似“健康”的中年人,目前临床上预报心脏性猝死的指标,其性和性都很差,无实用性。
对付心脏性猝死这一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的最好方法,是预防,比如,对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但目前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形势很不乐观。
前段时间,被广为的“高铁救人事件”后,胡大一教授用一句话对我国心脏性猝死和冠心病防控形势作了高度概括:“前不防,后不管,得了心梗(疾病)治疗晚”。
“前不防”:没有良好的预防,不能从源头上遏制心血管疾病的蔓延;
“后不管”:支架、手术患者出院后,没有人随访,无专业人员指导患者长期、正确用药,导致很大部分患者服药依从性很差,擅自停用药物,最终的结局:比如停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支架内血栓,导致患者再梗死或猝死。
“得了心梗(疾病)救治晚”:从急诊室、收费处、分诊台到导管室,处处地方都要按照“流程”,事实上是把本来可以救治的患者,地推向死亡的深渊。
整理好以上碎片,弥补好以上心血管疾病“防、治、康(复)”之间的裂痕,是我们从群体水平降低心脏性猝死和其它心血管疾病的最有效方法。
请留下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为了每年55万心脏性猝死
我国应对心脏性猝死挑战的第一步,是向心脏性猝死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高达70%的美国看齐,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全民科普、全民参与:“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就犹若建筑在沙滩上的大厦”。让大众参与到简单的心肺复苏培训中来,是提高我们心脏性猝死救治水平的基础。
非专业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国家公务员、现役军人、、、、空乘人员、高铁乘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等,定期接受为期两年1次、每次几个小时的心肺复苏规培,作为上岗的必要条件和“学雷锋”等的量化考核指标。
各航班、高铁车厢、商店、学校、娱乐场所等等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按比例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和急救盒,定人、定期检测。
出台类似《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法》,让法律、规章制度成为救死扶伤”者的坚强后盾,鼓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加入到心肺复苏中。
从急救现场到民航停机坪、高铁站站台、导管室、手术室,为心脏性猝死患者保留一条畅通的。
中国梦、健康梦,先为54.4万心脏性猝死保留一条生命的绿色通。
50多年前,《为了61个阶级兄弟》,我们的父辈母辈谱写了一曲从中央到地方、从卫生部、人民空军到地方官员、医护人员万众一心民工兄弟们的那首曲绝唱和史诗。今天,为了每年54.4万心脏性猝死,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有更大的作为;为了每年54.4万心脏性猝死,简单的法律法规和观念的转变,我们就能有更大的作为!
医学论坛网综合整理自医学论坛报、人民网
推荐: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