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传统戏曲焕发新活力 ——从秦腔历史剧《廉吏于成龙》成功首演看传统戏曲发展
导读: 第16期“金城之春”秦腔艺术周近日落幕。活动期间,8台经典大戏接连上演,诸多秦腔名角悉数亮相,着实让金城戏迷过足了瘾。尤其是由戏曲剧院改编创作的大型秦腔历史剧《廉吏于成龙》首场演出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接下…
第16期“金城之春”秦腔艺术周近日落幕。活动期间,8台经典大戏接连上演,诸多秦腔名角悉数亮相,着实让金城戏迷过足了瘾。尤其是由戏曲剧院改编创作的大型秦腔历史剧《廉吏于成龙》首场演出赢得了观众一致好评,接下来更是场场爆满。
其实,大型秦腔历史剧《廉吏于成龙》只是甘肃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
时隔3年,继秦腔《夏雪》成功登上舞台后,戏曲剧院倾力打造的《廉吏于成龙》再一次给金城戏迷带来了惊喜,首次两场演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饱含正能量的故事剧情加上演员们的精彩演出,赢得了满堂喝彩。一些应邀到场观看演出的专家几乎给出了一致评价:“秦腔版《廉吏于成龙》不仅仅延续了京剧版的精彩,更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秦腔艺术的神韵,实际上是一次精彩的二度创作。”
“这部戏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主要是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就像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样,同一种财富满足了不同欣赏品味的需求,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观众的欣赏习惯。”观众胡国强告诉记者,真希望这样的好剧再多一些,让我们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无比魅力。
秦腔《廉吏于成龙》的打造可谓极其耐心。很长时间里,戏曲剧院关起门来不断打磨、排练,直到大家都认为成熟后才开始推向舞台和市场。
该剧两场演出,共吸引了近万名观众走进金城大剧院。不少年轻观众表示,无论是曲折动人的剧情,还是演员精湛的唱功、表演,都为他们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
戏剧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瑰宝,也是人们接受、人文等方面教育的主要渠道。“以前人们对秦腔一直存在一个误读,尤其是年轻人认为秦腔就是粗犷、豪放,就是吼,而这部创新戏剧带来的耳目一新,恰恰表达了秦腔也能收放自如。长远的目标,必然是需要让更多的人都喜爱秦腔。”戏剧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肖女美鹿表示。
秦腔是西北人一直喜爱的地方剧种,然而近年来,随着娱乐多元化的冲击,秦腔该向何处去的争论从未停止。《廉吏于成龙》的成功,似乎让业界眼前一亮。
场场不落、连续观看了两场演出的刘爱兰欣喜地说:“只要稍微懂行的都能看出来,除了全新的风格,这部戏相对传统秦腔有了明显变化。不同节拍、节奏和旋律的有机结合中,衔接变得更加紧凑,无论是‘欢音’还是‘苦音’都相对柔和了一些,这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习惯,也让秦腔艺术更显包容。”
“时代在变,观众在变,秦腔也要变。”戏曲剧院艺术总监、市戏剧舞蹈家协会副李皖秦这样对记者说。
李皖秦认为,传统秦腔带来的艺术趣味需要最直接的观赏方能体会,但现代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需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并且其生活和美学又绝不是凝旧、一成不变的。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当代,如何让青年观众也能感受到古典艺术的韵美至关重要。要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奇葩继续植根人们心底,就必须有创新,而只有好的作品,才能真正吸引青年人去关注。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廉吏于成龙》的成功足以证明,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创新,只有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变革,以“创作好作品”为中心,培育好演员,如此地方传统戏曲才能焕发新活力。
“秦腔历史剧《廉吏于成龙》受到观众追捧,是我省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李皖秦坦言。
早在2015年,根据实际需求,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赴农村、社区、学校演出等多种形式支持戏曲传承发展。
为加强戏曲与传承,近两年我省开展了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传承陇剧、秦腔、花儿等。除原有戏曲剧目外,还通过建立优秀戏曲剧本立项、招标、签约制度,鼓励个人和企业创建戏曲工作室。探索“储备一批、扶持一批、生产一批、推开一批”的戏曲创作生产机制。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琪介绍说。
据了解,我省关于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甘肃将结合“乡村舞台”建设,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范围。此外,在城镇建设和旧城中,注重利用古戏台,鼓励有条件的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等在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保律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使其成为特色鲜明的戏曲演出聚集区。
为解决戏曲“人才”问题,我省鼓励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戏曲专业,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免学费。鼓励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戏曲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目前,已在文理学院等高等院校成立戏曲大师工作室,邀请省内外知名戏曲专家、演出专业人士开展,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高等学校合作,建立学生学习(实践)及人才培养。
“我省还将把新戏好戏演出纳入‘乡村舞台’、‘情系陇原’、‘千台大戏送农村’等公益性演出,不断把优秀剧目推向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戏剧大省建设。”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王繁钦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管:委网信办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
推荐: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