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洲人拍起电影好莱坞都要抖三抖
导读: 故事的开头发生在2011年12月。纽约正值隆冬,电影制片人AlanHofmanis偷偷买好了钻戒,还没来得及掏出,便女友分手。跟许多俗烂的电影情节一样,郁郁寡欢的Hafmanis被朋友拉进曼哈顿的一家酒吧。席间为了逗他开心,友…
故事的开头发生在2011年12月。纽约正值隆冬,电影制片人Alan Hofmanis偷偷买好了钻戒,还没来得及掏出,便女友分手。
跟许多俗烂的电影情节一样,郁郁寡欢的Hafmanis被朋友拉进曼哈顿的一家酒吧。席间为了逗他开心,友人播放了一段Youtube上的热门影片 ——《谁了阿列克斯队长》。
这号称是乌干达历史上第一部动作片。短短一分钟内,Hofmanis看到了鲜血淋漓的枪战,加速的功夫打斗,以及一架由五毛钱特效制作的直升飞机在轰炸坎帕拉。
电影的正版DVD已无处可寻,网站上流传的是一小段模糊的影像,却意外在大洋彼岸获得了290万次点击。疯狂的网友在影片下盖起了评论的高楼,“谁拍了这部片子?”“哪儿可以看到完整版?”
这一小段粗制滥造的影片也瞬间点燃了Hofmanis的生命。或许是失恋的打击,或许是酒精在,40秒后,这位资深电影人决心启程去遥远的乌干达,寻找电影的初心。
仅凭着“Ramon Film Productions/拉蒙电影制作公司”一条线索,Hofmanis于两周后登上了前往乌干达的航班。
抵达首都坎帕拉的第一天,他老远在集市上瞅见一个身穿“Ramon Film Productions”的男子,Hofmanis立马追了上去。
对方见状,下意识地撒腿就跑。一番你追我赶之后,气喘吁吁的Hofmanis终于表明来意:“我是来自纽约的影迷,你能带我去见电影制作人吗?”
得到Yes”的答复后,Hofmains跳上了摩托车后座。30分钟后,他来到了位于坎帕拉郊区的贫民窟 —— 瓦卡里加。
乍看之下,瓦卡里加与其他无数个非洲贫民窟并无区别: 遍地鸡羊,常年断电,没有接入自来水,因地处低洼而常年受到洪水。
然而就在这片破败的房屋深处,藏着Hofmanis千里追寻的答案 —— 瓦卡莱坞(Wakaliwood),即“瓦卡里加的好莱坞”。
45岁的Isaac Nabwana一手缔造了瓦卡莱坞的电影帝国。过去十年中,他拍摄了40多部超低预算的动作片。估摸下来,每一部的预算仅一千多元人民币。
Isaac没有撒谎,瓦卡莱坞的工作室就在尘土飞扬的巷子里,室外放着一架由金属搭建的直升机模型。闲置时,这架飞机会充当晾衣架。
直升机旁便是砖头搭建的工作室,包括一个排练室,一个录音棚,一个售卖废弃金属的棚子,和四个留给租客的房屋。
生于贫民窟的穷小子Isaac,对电影的热爱源自哥哥Kizito。年幼时,Kizito常在看完一部武打片后,手舞足蹈地向弟弟复述。
高中那年,Isaac决心要拍一部动作片。在动荡不安的乌干达,“”本身已是个难题,“拍电影”更是天方夜谭。由于无法负担学费,Isaac遵循了大部分瓦卡里加男孩的人生轨迹,从高中辍学,成为一名烧砖工。
转折发生在2006年,Isaac用打工攒下的积蓄报名了电脑培训班,学习组装电脑。接着他又自学了Premiere Pro和After Effects等编辑软件,并从朋友那儿借来一台相机。
就这样,Isaac用祖母的名字成立了Ramon Film Production,一个人包揽了制片、导演、摄像、编剧和剪辑,开始拍摄电影。
担任道具师的Bisaso Dauda,常常从乌干达的日常生活从拾取灵感,制作出五花八门的武器。
比如旧水瓶制作的望远镜,煎锅与塑料管制成的火箭发射器,旧铁片制成的AK-47步枪仿真,木头削成的子弹,以及工作室外那一架硕大无比的直升机模型。
为了模拟被子弹击中的效果,他们还从当地医院领取免费的,灌满牛血。直到演员感染病菌后,他们才改用红色颜料。
Isaac通过收集而来的废品组装成一台电脑,这台嗡嗡作响的机器内存不足,常常死机。每拍摄一部新电影前,Isaac都必须先删掉上一部电影的素材。
乌干达的盗版,一部盗版的美国售价仅为20美分。Isaac发现,每部电影的销售期只有一周。一周之后,人们便不再愿意掏钱购买正版了。
丨Isaac的妻子Harriet Nakasujja,她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管理Ramon公司的账目,DVD的销售情况。
为了提高销量,演员还会穿上戏里的服装进行推销。通常一轮走访下来,一部影片可以换来约200元人民币的收入。
Isaac没有被这位不速之客吓到,他平静地给Hofmanis倒了杯茶。接着,两个初次见面、背景完全不同的男人坐下来聊了整整五个小时。
两天后,Hofmanis加入了瓦卡莱坞的拍摄队伍。这个来自纽约的电影人得到的指令是,冲进污水塘,开始打斗。
Isaac并非故意,污水塘是电影里的常客。诞生自贫民窟的瓦卡莱坞,需要呈现生活最真实的样貌。
接下来的一幕,让现场的每一位乌干达人感到震撼,尽管污水塘遍布瓦卡里加的大街小巷,却从没浸泡过一个美国男人的身体。
自那之后,Hofmanis又数次造访瓦卡莱坞。2014年,这位45岁的电影人卖掉了纽约的所有财物,正式搬到瓦卡里加,搬到Isaac一家五口的隔壁。
和瓦卡莱坞的所有人一样,Hofmanis需要参与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演员、制片人、道具制作、电影宣传……
他还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利用网络募集资金。电影《埃博拉/Ebola》原本的目标是130美元,而最终募集的资金高达1.3万美元。
作为瓦卡莱坞少数的白人面孔,Hofmanis常常还需要扮演一些特殊的角色:疯狂的科学家,的教授,以及。
一次,Hofmanis被要求爬入一具温热的山羊尸体中,“食人族把刀插进我的,将肠子掏出来,那当然不是我的肠子。”
跟那个家喻户晓的好莱坞相比,这里没有充足的资金、稳定的电力、干净的水源,所有条件都需要自己创造。
在瓦卡莱坞工作15个月后,Hofmanis瘦了整整25公斤,他却依然乐此不彼,因为这才是电影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模样。
成为导演后,他常在电影通过戏谑的方式描绘这位“总统”的,展现那些种族、冲突不断的场景。
Isaac几乎凭借着一己之力,繁荣了乌干达的电影行业。2008年,乌干达只有两、三家活跃的电影制作公司,现在这个数目已超过500家。
此外,瓦卡莱坞还在Youtube上建立了专属页面,他们上传了完整版的《谁了阿列克斯队长》,如今已累积了两百多万个点击。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