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的瞬间、差异空间与节奏视角
导读: :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哲学发展的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的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的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的学院派生活哲学研…
: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哲学发展的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的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的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的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用研究批判现代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的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的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的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的都市生活空间生产与身体化的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想象向差异性的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激进所面临的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在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中的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的日常生活、空间的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的理论方法模型。
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重视日常生活批判,到底如何看待日常生活?这方面,作为20世纪蔚为壮观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转向的奠基人,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榜样。如果列斐伏尔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家之一,而和卢卡奇、布洛赫、阿多诺及马尔库塞等哲学大师们相提并论从而彪炳史册,这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他的皇皇巨著《日常生活批判》三部曲(1947/1958,1962,1981)。①在某种意义上,其一生就是不断地为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进行呐喊、的一生。从主题上说,这项与批判工作由三个不同视角所组成。首先是呼吁,历史上那些被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们所“遗忘的”日常生活需要关注与批判;其次是指出,当今社会已经被密不透风、完美无缺的消费体制所套牢与的日常生活需要透视与批判;再次是强调,眼前被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意识形态与专家技术体制空间、符号体系所精心规划和制造的日常生活需要重构与批判。②
列斐伏尔很像是一根“导线世纪的一场又一场社会运动,一个又一个社会以及一代又一代人。晚年列斐伏尔在总结其日常生活批判思想来源与发展过程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说。这就是黑格尔的“异化的扬弃”、马克思的“总体人”与尼采的“超人”三巨头思想的结合。这与后来的德勒兹把尼采与黑格尔—马克思截然对立起来的做法颇为不同。③列斐伏尔在仔细区分三位哲学家思想差异之基础上,认为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是一个相互补充完善的框架。其中的每一位都为实现对现代生活的全面彻底批判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在早期列斐伏尔眼里,黑格尔提供了某种分析意识发展的历史框架,马克思则提出了批判工业社会组织与国家拜物教的工具,而尼采这位“总体人”的诗性预言家,则完成了对社会文化价值观与命令禁律的根本性超越,从而使马克思所梦寐以求的那种创造历史的总体性生命激流得到了复活。④
具体而言,列斐伏尔把苏联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运动规律的自然成为以人的实践为起点和落点的历史,进而又解释成为以马克思的“总体人”为“明点”,而以尼采的“超人”为“暗点”的“总体人”的。马克思的主要立足于经济学与历史过程的、以为宏观主体的物质生产实践概念,被过度诠释为个体的本真生命的诗性创造活动。黑格尔的三段论式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逻辑统一,以及马克思的以物质生产关系逻辑演变为中轴的宏观历史,被成为尼采式的生命意志与审美意志的瞬间性总体。对于列斐伏尔来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在于与其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之间矛盾的产生与不断解决。易言之,日常生活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与瞬间,即一个又一个机械重复的(过程),也是无数个充满着创造性、神奇性能量的瞬间。
总体而言,早期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背景是受布赖东的超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特别是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对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列宁的矛盾,特别是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总体人”理论及尼采的“超人”哲学理想的辩证综合;现实背景则是对主义的批判和对苏联教科书的批判性反思;第一期日常生活批判的现实基础则是他在法国农村社会的经历与初步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斐伏尔作为法共及抵抗运动,于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农村地区。正是这段经历使得他有了农村社会的真实经验,从而为战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1948-1961年)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