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 学英语融入日常生活
导读: 新华网4月2日电(记者姚远)49岁的市民刘守旺包里总是揣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有他用漂亮的钢笔字摘抄的英语新闻,闲时写下的英语随感以及各类单词和语法的记录。从事物流工作的刘守旺是在2008年开始学习…
新华网4月2日电(记者姚远)49岁的市民刘守旺包里总是揣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有他用漂亮的钢笔字摘抄的英语新闻,闲时写下的英语随感以及各类单词和语法的记录。
从事物流工作的刘守旺是在2008年开始学习英语的。“当时想当奥运会志愿者,可惜英语水平不行,没能实现。”刘守旺笑着说。尽管未能圆梦奥运,他却从此成为一名英语爱好者。
“一次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外国人急急忙忙地赶车,把衣服掉在了地上都不知道,我大喊了一声clothes(衣服),把他给叫住了。”刘守旺骄傲地说,苦练多年的英语终于派上了用场。
为了给奥运会创建良好的语言,市于2002年发起了市民讲外语活动。如今,这项活动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此间,越来越多的“”来到工作定居,而学习“洋文”也成为许多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0岁的市民裴素然就是这个活动的铁杆粉丝,几年间的大小活动她都一个不漏地参加,她还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Betty。“Betty”告诉记者,身处信息化时代,掌握英语不仅能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质量,有时还能帮上身边的外国朋友,为做出一点贡献。
像裴素然一样,许多市民、特别是老年市民正在加入学习英语的行列。在街上与外国人寒暄两句,或是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是学习英语给他们带来的一大成就感。
“一次我用英语向一个外国游客打招呼,还和他聊了几句。他非常开心,对我说这是他第一次和普通中国百姓面张静初奉子成婚对面的交流。”64岁的退休工人王信发告诉记者。
在从事多年英语教科书编写的英国人克里斯廷·戴夫蒂说她注意到市民学习英语的热情在不断高涨。“市民对外国人很友好,而且他们对异国文化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她说。
戴夫蒂也对不断提高的公共英语水平表示了肯定,“从各方面来看,的整体英语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十二年前我第一次来时,还经常能看到很有趣的英文翻译。”她说。
在日前举办的一场中,89岁的外国语大学教授鼓励市民学好英语,在消遣的同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一个民族对于外语的掌握程度是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教授说。
市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普及外语,规范外语使用的措施。如今城内的主要公共服务热线已能提供多语种的应答服务。而市人民外事办公室和市民讲外语办公室近日出版的《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则为京城常见的2158道菜名规范了英文翻译。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